自找的。夢想

P003.魏德聖太太跟他說:

「我是一個沒有夢想的人,但是你有,有夢想的人很多,會去做的人很少,可是你是一個少數那幾個會去做的人,你要做就去做,不要到了老的時候再跟我講說當初如果怎樣怎樣就好了。」


P031.創業啟發:追求平衡發展的全人生活

什麼是全人生活?簡單的說,就是全方面均衡發展的人生,包括「身體健康」、「家庭美滿」、「事業有成」、「休閒興趣」、「堅定信仰」都要兼顧,缺一不可。

在打拼事業的同時,一併讓自己在家人(情感融洽)、信仰(中心思想)、財務(經濟獨立)、時間(自由人生)、公益(社會回饋)等不同的面向都能有所成,不會因為眼中只有賺錢,而犧牲其他部分的發展。


P035.創業啟發:創業家肩頭扛著社會責任!

「取之於社會,用之於社會」,一個創業家企業主之所以能夠成功,很大一部分,都要感謝社會上各種有形和無形的資源所給予的協助以及支持,所以有愈來愈多的創業家,在取得成功之後,第一件事情就是回饋社會,利用各種活動,幫助需要幫助的人,這就是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。

當創業家得到他們期待中的成功,能夠無私的把溫暖與關懷,照耀到社會上每一個角落,這將讓更多有心想要改變、願意為了理想努力的人起而效尤,這是創業家肩上所擔負的重要社會責任。


P039.創業啟發:實現夢想要在完成責任之後!

這幾年來,「追求夢想」成了當代顯學,許多人把追求夢想列為首要目標,但如果只是想要追求所謂的夢想,而把該盡的責任全部拋在腦後,認為只要什麼都不管,只做自己喜歡做、想要做的事,那說穿了不叫實現夢想,只是為自己的不負責任的行為,和自私逃避的態度包裏上一層美麗的糖衣罷了。

很多人因為媒體的推波助瀾,沒有弄清楚這樣的先後順序,以為自己的勇敢追夢,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,可以拿來說嘴,甚至為此沾沾自喜,但卻忽略了所有該盡的責任都沒盡到,讓扮演的角色沒扮演好。


P043.創業啟發:跳出舒適圈,到哪裡都活得下去

很多心理勵志的書籍以及成功人士的口中,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要我們「跳出舒適圈」,什麼是「舒適圈」,簡單地說,它是指人們習慣的一些心理模式,是讓人感到熟悉、駕輕就熟時的心理狀態,如果人們的行為超出了這些模式,就會感到不安全、焦慮,甚至恐懼。這樣的概念,說明改變自己帶來的不適感是成長的必然,不能因為不舒服的感覺而迴避成長、改變自己。

不過,與其說離開自己的舒適圈,其實更精確的說法是:「擴大」舒適圈的範圍,在不斷自我挑戰、自我超越的時候,就是逐步的讓自己的舒適圈可 以向外擴大,和許多時下追求小確幸的思維不同,當舒適圈在不斷擴大的同時,不論環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,就能夠從容應對、怡然自己了。想要擴大舒適圈,有一些改變的建議。

  1. 拋棄舊的生活習慣:比如今天讓自己換換吃的,換換穿的,去自己從來沒去過的地方,品嚐自己從來沒有吃過的東西,做些自己從來沒有體驗過的事。
  2. 試著做點冒險:有些事情現在不做,一輩子就不會做了,多去做一些想做的事,讓人生更加精彩,不要讓自己沉溺在眼前的安逸當中,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做任何冒險。
  3. 有空多學習:想想還有哪些東西要學習?哪些東西自己將來肯定要用到,所以現在就去學。現在社會發展這麼快,不學習肯定會落後的,把閒暇的時間拿來充實自己,會發現你的潛力遠遠超乎自己的想像。

P047.創業啟發:選擇比努力更重要

不論是學校中老師的指導、或者是家裡面長輩的提醒,傳統的教育總是告訴我們要努力讀書、要求好成績、然後就會考上好學校、再拿著好學校的文憑去找到一個好工作、進入好公司裡、求得一個好職位,安安穩穩的做到退休,彷彿這樣的道路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。

時代在進步,在過去的社會環境下,這樣的道路的確是行得通,上一個世代藉由這樣的軌跡,就可以求得一家人的溫飽和安定,但是隨著網路世代的興起,許多產業都面臨劇烈的變化,當許多的企業和公司都因為沒有跟上這樣的變化而應聲倒地,我們又怎麼能期望將自己和家人的未來都託付給一個「好工作」?

不管做任何事,認真努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,但若是一開始就走錯了路,那很有可能再多的努力都是白忙一場。倘若在決定自己要走哪一條路之後,能宏觀檢視、審慎評估、仔細思考,做好了決定之後,就義無反顧,堅持努力,這樣就可以事半功倍,讓自己的努力發揮更大的效益。


P055.創業啟發:財務自由,讓夢想成為可能

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,很大一部分與你是否擁有「被動收入」有關,至於「被動收入」的項目基本上有:

  • 建構連鎖加盟系統所獲得的業績比例收入
  • 出租物業的租金收入
  • 股息或基金分紅
  • 銀行定期存款的利息、借錢給別人的利息和每月收入計畫
  • 圖書或音樂創作的版稅、專利費等收入
  • 前任配偶賠償的每月生活費,子女撫養費或兒童信託基金
  • 出租專業資格或學歷

P061.創業啟發:評估創業需要的資金

創業到底需要多少資金?這個問題主要依據創業的種類、規模大小、經營地點等情況而定。以小本投資項目為例,所需要資金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:

  • 創業項目本身的費用
  • 經營設備、工具等購置費用
  • 房租、店面裝修費用及流動資金
  • 營業執照及其他類似的相關費用
  • 經營周轉所需要的資金

創業公司裡最重要的財務預算是「現金流」,在創業初期,營收沒有進來之前,公司必須準備足夠的資金來養活團隊,一直支撐到公司產生銷售收入、產生現金流為止。要是自備的資金撐不到那一天,那麼創業者就必須要估算公司狀況,在手上的準備金耗罄之前,可以找到其他的資金來源,比如說有投資人願意挹注投資,這樣才能保持創業公司細水長流、香火不斷。

絕大多數的創業者,即使握有獨特的技術能力,往往會因為沒有足夠的現金流,在撐不到公司開始獲利之前就宣告失敗,這也是連鎖加盟的創業模式會興起的重要原因之一。你只要付出一定的加盟金,就能學到加盟體系的Know-how,用相對較少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,讓生意盡快地上軌道,開始獲利,這是在評估創業資金需求的時候,必須列入考量的重要因素。


P067.創業啟發:人脈就是錢脈?

創業的過程中,通常需要有好的人脈的支持。如果有人可以拉你一把,
將他所擁有的各種資源無私地與你共享,那會讓你省力不少。人脈是靠經營來的,平時廣結善緣,認真地投資自己、提升自己,那麼更多更好的人脈將會因為「你是誰」而慢慢的被你吸引建立起來,此時所謂的人脈,才能真正的轉為錢脈,提高創業成功的可能性。


P083.創業啟發:創業家,你有狼性嗎?

創業家要具備強大的狼性,狼的野性、殘暴、貪婪、執著,或許和講求中庸之道的傳統價值觀,有著明顯的衝突,但面對創業過程的各種阻礙和挑戰,正是需要這樣的態度才能克服創業路上的難關。此外,狼很少單獨出沒,總是團隊作戰,有句話說「猛虎難敵群狼」,創業家若是能夠有一個向心力強大、狼性十足的團隊,更能夠讓創業成功的機率大大提升。


P095.創業啟發:享受一切好玩的過程

「好玩」是最好的創業後盾,是一個人做事的原動力,因為有了「好玩」,所以挫折就不再是挫折,痛苦也不再成為痛苦,這一切都成為了追求目標的路上必然的美好體驗,成為了一種享受。

如果一個人能夠享受這個過程,把創業時所經歷一切難以控制的困境,用「好玩」的心態去面對,那就不會有失敗,因為是順應自己身心對美好事物的嚮往,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愜意的事。成功,只不過是對堅持這種行為的一個小小獎勵。


P109.創業啟發:雁行理論

雁行理論最早是由日本學者所提出,用來解釋不同產業的興衰現象,但後來被廣泛應用在企業管理和團隊經營當中。當雁鳥以V字隊形飛行時,比每隻雁鳥單飛時更省力。如果一隻雁鳥脫隊時,牠會感覺到吃力,所以牠會回到隊裡,繼續利用團隊的力量飛行。當領隊的雁疲倦了,他會退回隊伍裡,團隊裡另一雁會出來領隊。後面的雁會用叫聲來激勵前面的雁保持速度。若有雁鳥生病脫隊時,會有二隻雁留下來陪牠,直到牠痊癒或死已。然後,他們組隊飛行,以趕上原來的隊伍。

「雁行理論」強調的是團隊合作、輪流領導、激勵同伴和互相扶持四項內涵

如果可以找到目標相同又志同道合的朋友,相互扶持鼓勵,這樣遠比一個人單把獨鬥要來得輕鬆的多了。創業的過程,都需要有夥伴或是團隊的支援,即使是獨資的企業,也需要有一個工作團隊來幫助業務的推廣和執行,團隊合作就顯得格外的重要。

創業者必須整合團隊,讓組織中的成員目標一致,團結合作,這樣會更有力量、更有效率。過程中也許會有遭遇挫折或是意志消沉的時候,此時旁邊的夥伴如果能像雁鳥一樣,接替上來共同分擔責任,群策群力的共同付出,將會讓目標更容易達成。


P121.創業啟發:找對的人請教

每個領域,都會有一些厲害的高手,他們在這個領域也許很擅長,但不代表同時就對其他的領域也很熟悉。關於創業的問題,我們應該要向創業家借力請教,而不是自己身邊的好朋友,也不是你的父母親。

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,如果你今天想要了解繪畫,我們就應該去找專業的畫家學習;如果想要精進烹飪,我們就應該向專業的廚師請教,要是搞錯了詢問的對象,可能就會得到錯誤的建議,聽不到正確的資訊。創業何嘗不是如此?想要創業的人,內心總是有一股熱情,一股對夢想的執著,覺得可以透過創業來完成心裡想做的事。

只是當我們想跟自己的家人、父母討論我們的創業計畫或想法,他們很容易告訴你:「不要去想這些不切實際念頭,好好工作就好。」父母、長輩畢竟跟我們相處於不同時代,本身也不是創業家出身,沒有這樣的經驗可以跟我們分享,雖然是關心我們,但卻不見得能給我們最適當最正確的有效意見,這不是父母親的錯,錯的是我們。

馬雲在開始創業的時候,曾經請了23個朋友在家裡開了二個小時的會,把他要創業的想法跟這些人說,結果這群人裡有22個人反對,只有1個人支持他,如果當時馬雲因為大多數朋友的想法而放棄了他的理念,阿里巴巴可能根本不會出現。

據說臉書的馬克。佐克伯在剛開始創立臉書的時候,當時真的就有同學告訴他:「我媽媽很反對我們要做的事情……,我想我無法跟你們繼續了!」其實不管創不創業,能決定自己未來人生的,從來只有自己,誰都無法幫我過我的人生,創業是一種可傳承、學習的經驗,如果真的有疑問,應該要多去向有經驗的人請益,這樣你的問題才能得到有效的答案。


P131.創業啟發:沒有完美的個人,只有完美的團隊

有句諺語說:「如果你想走的快,那就一個人走;如果你想走得遠,那就結伴而行!」創業是一輩子的事情,如果能擁有與你有共同理念或夢想的團隊夥伴,一路上協助你,相互配合,會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資源,所以創業家有時對夥伴的重視,會更勝於重視自己,因為夥伴對你來說具有多重的意義;有時候夥伴是你的知已、有時夥伴是你突破難關的戰友、也可能是幫助你更清楚找到方向的導師,因此所有傑出的創業家,都極力追求一個良好團隊的支援和共好,靠著個人英雄主義單打獨鬥絕對不是聰明的做法。

創業家要致力於建立團隊、發掘人才、關心夥伴、讓彼此發揮所長,這樣就能讓事業發展更快步上軌道,得到想要的成功。


P143.創業啟發:想像和現實的差距

年輕一輩的朋友談到創業,常常會有一個現象,就是把創業的過程想得過於美好,倒不是說悲觀地只往負面的方向思考,而是完全忽略了實際執行可能要承擔的風險和問題。除非原生家庭極為富裕,有良好的家世背景或是人脈資源豐沛,否則想要白手創業的人,應該理性去思考分析,創業開店是進入拼搏的開始,勇於跨出這一步是正確的,但是不應該將過程想得太簡單,忽略很多應該要仔細評估、審慎面對的問題。

做好最大的努力,做好最壞的打算,夢想本身還有一大段路要走,為了夢想的實現是需要付出代價交換的,不要有太多的美好的憧憬和不切實際的幻想,不然充其量只是在做白日夢罷了。


P155.創業啟發:換個角度看事情

心理學上有一些很有趣的測試,一張圖片看起來是圖案A,但是只要從不同的位置或是不同的角度來看,就變成了另外一個圖案B,創業的過程也是這樣。我們會不斷遭遇到很多挑戰,有的時候會很沮喪,感到很挫折,因為努力了很久,結果卻不盡人意。但是危機就是轉機,如果在這時候能夠試著從不同的立場面對、或是不同的角度思考,往往會有更好的結果。

一件事情不會只有一種面相,只要試著換個角度思考,會有不一樣的啟發,產生不一樣的行動,當然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,這是創業家要具備的能力。


P165.創業啟發:凡事都是最好的安排

蘋果電腦的創辦人 Steve Jobs (賈伯斯)在他三十歲的那一年,因為和當時的公司執行長意見不合,在蕫事會的支持之下,他被蘋果公司趕出去,當時有好幾個月的時間,這個事件帶給他很大的打擊,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,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,甚至想要逃離矽谷。

但是離開蘋果電腦之後,在接下來的五年之間,他接連創辦了NeXT、成立了皮克斯、認
識了後來的妻子。後來他重回蘋果電腦,把原本已經搖搖欲墜、被微軟打得一敗塗地的蘋果電腦再創高峰。他在2005年著名的史丹佛大學畢業演說講稿中明確地指出:「當時我沒發現,但是現在看來,被蘋果電腦開除,是我所經歷過最好的事。成功的沉重被從頭來過的輕鬆所取代,每件事情都不再那麼確定。我得到釋放,進入這輩子最具創意的階段之一…。我很確定,如果當年蘋果電腦沒有開除我,這些事情就不會發生。」

凡事做最好的準備,最做壞的打算,把該做的事情完成之後,盡人事、聽天命,坦然接受結果,不需要患得患失,因為每件事情的發生,都會是最好的安排。


P173.創業啟發:簡單的事重複做

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,一種行為重複執行21天,就會變成習慣。創業和上班工作不同,沒有人會盯著你,再沒有規定的上、下班時間,再沒有辦公室繁文縟節的要求,因為你就是老闆,你必須提醒自己,每天重複地做該做的事,這些事每一項看起來都很簡單,但是你需要重複不斷地做,因為當你不斷重複該做的事、正確的事,你就會不斷地往想要的方向前進,而此時也就離成功不遠了。


P185.創業啟發:不要害怕失敗

有一個人,他的一生不斷地在歷經失敗和不幸。

5歲時,他的父親突然病逝,沒有留下任何財產。母親外出做工。年幼的他在家照顧弟妹,並學會自己做飯。

12歲時,母親改嫁,繼父對他十分嚴厲,常在母親外出時痛打他。

14歲時,他輟學離校,開始了流浪生活。

16歲時,他謊報年齡參加了遠佂軍。因航行途中暈船厲害,被提前遺送回鄉。

18歲時,他娶了個老婆。但只過了幾個月,老婆就變賣了他所有的財產逃回娘家。

20歲時,他當電工,開渡輪,後來又當鐵路工人,沒有一樣工作順利。

30歲時,他在保險公司從事推銷工作,後因獎金問題與老闆鬧翻而辭職。

31歲時,他自學法律,並在朋友的鼓勵下幹起了律師行當。一次審案時,竟在法庭上與當事人大打出手。

32歲時,他失業了,生活非常艱難。

35歲時,不幸又一次降臨到他的頭上。當他開車路過一座大橋時,大橋鋼繩斷裂。他連人帶車跌到河中,身受重傷,無法再幹輪胎推銷員工作。

40歲時,他在鎮上開了一家加油站,因掛廣告牌把競爭對手打傷,甲來一益易糾紛。

47歲時,他與第二任妻子離婚,三個孩子深受打擊。

61歲時,他競選參議員,但最後落敗。

65歲時,政府修路拆了他剛剛紅火的快餐館,他不得不低價出售了所有設備。

66歲時,為了維持生活,他到各地的小餐館推銷自己掌握的炸雞技術。

75歲時,他感到力不從心,因此轉讓了自己創立的品牌和專利。新主人提議給他1萬股,做為購買價的一部分,他拒絕了。後來公司股票大漲,他因此失去了成為億萬富翁的機會。

83歲時,他又開了一家快餐店,卻因商標專利與人打起了官司。

88歲時,他終於大獲成功,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名字。

他,就是肯德基的創始人:哈倫德。山德士。不要害怕失敗,因為所謂的成功,只是多站起來一次而已!


P193.創業啟發:趨勢在哪裡,哪裡就有商機

環境不斷在改變,趨勢也在改變,如果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,很容易就會像柯達及諾基亞這二家公司一樣,逐漸的被淘汰,如果想要創業,一定要掌握即時趨勢的方向,自然就會找到龐大的商機。時代的演進,讓每個人的消費習慣一直在變,想要創業,就要盡可能充分掌握趨勢的脈動。

網路時代的來臨,造就了下一波財富的機會。從56K撥接上網的年代,到筆記型電腦的普及,到無線網路技術的純熟,再進步到只要使用智慧型手機、平板電腦,就可以輕易的上網做各種事。正因如此,人們的消費習慣開始從實體的店面轉到網路上,相較於實體店面的固定開銷(包含人事、水電、租金…等),還有營業時間上的限制(除非是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,不然一般商店每天都會有休息時間),網路上的成本相對低廉,又沒有營業時間的限制,所以在網路上消費會相對便宜划算,也正因此使得網路上的各種通路,業績年年大幅成長,實體店面的消費則是逐漸下滑,對於想要創業的人來說,如果可以在這波趨勢的浪頭上,建立一個有效的獲利模式,那就可以借著潮流的力,讓自己更容易創業成功。


P203.創業啟發:想創業,臉皮一定要夠厚

我有好的產品、我有好的點子、我有好的技術,但是我因為害羞、內向、不好意思,不想主動爭取,所以只能把這些好的優勢收藏起來,等待有緣人,或是伯樂的出現,能夠發現我的才華、了解我的特點,願意給我機會、給我資源,然後我才來把我的理念付諸實行。

如果你想創業,這樣的態度是行不通的!

想要創業,一定要具備某個程度的厚臉皮,你要厚臉皮地主動推廣你的創業理念;你要厚臉皮地主動向客戶介紹你的產品;你要厚臉皮地向廠商要求更好的折扣或是付款條件;你要厚臉皮地行銷自己去贏得更多的訂單、更多的支持、更好的資源、更高的利潤,這都是需要靠厚臉皮。

民國初年的學者李宗吾提出《厚黑學》,宣揚「臉皮要厚如城牆、心要黑如煤炭」,這樣才能成為英雄豪傑,把這樣的概念放在創業的過程中,其實是可以相通的。這裡所說的臉皮要厚、心要黑,不是說創業的時候要欺騙、詭詐、耍手段,而是指創業家要積極勇敢的爭取機會、同時不要怕被拒絕,能具備這樣的特質,會讓你在事業上更主動。為了你的事業,臉皮還是厚一點比較好。


P211.創業啟發:行百里者半九十

電信術語:最後一哩路(Last Mile),原意指完成長途跋涉的最後一段里程,被引申為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最後的而且是關鍵性的步驟,通常這個步驟還充滿困難。在到達成功之前,很多人因為看不到希望,支撐不下去,就此停了下來,但是往往這卻是他們最接近的時候。

創業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創業也絕對不是一條好走的路,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業諮詢服務中心的統計數據,一般民眾的創業經驗,有90%在一年之內就倒閉了,存活下來的10%當中,還會有90%在未來的五年之內倒閉,《今週刊》的專欄作家張景泓分析了大部人創業失敗的三大主因:

  1. 找錯合夥人:不怕神一般的對手、只怕豬一樣的隊友
  2. 急著賺錢:失去提供客戶核心價值
  3. 推缷責任: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

當然不是說創業就該永無止盡的掘土,不設定停損點,任憑自己往失敗的深淵不停墜落,卻還繼續頑固不冥。只是如果自己當初已經做過充分的評估、審慎的思考,才決定投入創業,而且具備極有潛力和發展的獲利模式,那就不該輕易的放棄或退出,因為往往在最絕望的谷底,代表的是希望即將就要出現了。

經典的蝙蝠俠電影《黑暗騎士》中,有一句台詞說:「黎明前的夜晚是最黑暗的,但我保證,黎明要來臨了!(The night is darkest just before the dawn. And I promise you, the dawn is coming.)」如果在最艱難的時候選擇了放棄,先前的努力就全都白廢了,而放棄的他們也將永遠也不會知道,自
己距離成功到底多近。


P213.「成功沒有奇蹟,只有累積」,所有的成功都是靠著一步一步不斷努力的成果累積而來。


P221.創業啟發:想是問題,做是答案

鐵人三項標準賽的比賽項目,分別是游泳1500公尺、騎自行車40公里、跑步10公里,必須在3小時40分鐘之內完成所有的賽程,這三個項目當中哪個最難?其實最難的都不是這三項當中的任何一項,鐵人三項的比賽中,最難的是「報名」!誰會沒事去幫自己報名參賽呢?

剛開始決定創業的時候,起心動念可能不過是一個很簡單的想法,覺得唯有創業、建立系統,才能有機會脫離跑滾輪般的倉鼠人生,得到真正的自由,實現夢想。但是要達成創業成功的目標,需要很多的元素,不管是資金、技術、人才、經驗,在創業的初期可能什麼都沒有,連這些資源要去哪裡找、要到哪裡學習都不知道,面對無知的領域,可能的失敗,究竟該怎麼辦?我該怎麼抉擇?

電影《當幸福來敲門》中有一段經典的台詞:「如果你想要得到什麼,就得努力去爭取(You want something ? Go get it !)」,NIKE的企業經典口號說:「Just Do It」,中國俗話說: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」,英文的諺語:「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」,全都在告訴我們一樣的道理。

與其紙上談兵,說些不切實際的話,想著各種有多少的困難、有多麼的不容易,不如捲起衣袖,實際下場好好拚一次。只要方向清楚明確,靠著拼拼湊湊、邊做邊學,逐一克服困難,累積出來的成果就可以無中生有。很多人總覺得有一堆問題還沒有準備好,不敢貿然決定,其實想是問題,做是答案,只要跨出第一步,後面的事情就簡單了。

其實大部分創業成功的人,在剛開始的時候,也都不知道自己的決定到底是否正確,但他們共通的地方就是不斷地衝撞既有的遊戲規則,不斷地挑戰自己的極限,因為你不試試看,你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,或許你會成功、或許你會受傷,但你不去做,可以確定的是你什麼都不會有。當年賈伯斯創立蘋果電腦、比爾蓋茲創立微軟,乃至於馬雲的阿里巴巴,都是在資源拮据的情況下開始的,如果他們都覺得要等一切準備好了,才要跨出第一步,那麼就不會有今天的規模,或者該說,就有其他更有勇氣、更有執行力的人取而代之了。

所以,別再想了,就去做吧!